WFU

網站頁籤

2017/7/2

「醫師你幫我決定就好」,當你聽到這句話,你可以怎麼做?







在現今充滿危機的醫療氛圍中,及醫病彼此信任越來越薄弱的醫療環境裡,當聽到「醫師你幫我決定就好」,是該「喜」還是「怕」?


「喜」的是,也許病人真的完全信賴你,所以請你幫他決定治療計畫或手術方式,此時你的心中說不定會慢慢升起許久不見的成就感。

「怕」的是,也許病人只是客套,其實他是從你的說法中,找出有無以後可用的漏洞或證據,此時你心中說不定慢慢浮現出莫名的不安感。

以往的社會與醫療環境中,「喜」是常態也是生態,醫師說了就算,就算結果與當初不同,病人不願也不會責怪醫師,因為彼此信賴。但現在「喜」有時變的是種反諷,變的主客易位,更反而有時變成「喜」的是病人,因為那是種推卸責任的藉口,而非信賴的理由。



「你是醫生ㄋㄟ 」


不管你是「喜」還是「哀」,在沒有讓病人不滿意的結果出現之前,「醫師你幫我決定就好」這句話基本是無害但也無意義的,可是,可是,當醫療結果一出現與病人預期結果有所落差,或是病人就是不滿意這結果時,此時換成這句話就出現了,「你是醫生ㄋㄟ 」,沒錯,這句萬用語便常會出現在病人與你的對話之中。

「你是醫生ㄋㄟ 」,所以在決定病人自己所需的治療計畫或手術方式時,病人會希望由你來幫他決定,因為你是專業。但當一出現問題或他不滿意時,「你是醫生ㄋㄟ 」這句話更適用,因為是你決定的,所以責任當然得由你來負啊,因為你是專業,此時不論是喜還是哀,最後一樣都是變成「悲」。


告知是醫師的義務,決定是病人的權利


首先有件事一定要搞清楚,法律賦予醫師告知的義務,但沒賦予醫師需幫病人做決定的權利,但這卻是許多醫師的不良習慣,把病人的權利當作是自己的義務,變成告知是醫師的權利,決定是病人的義務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,首先便須隨時提醒自己,告知是你的義務,決定才是病人的權利。

當你心中有這超級重要的觀念後,接著要做的事就是不是管病人怎麼說,而是你要怎麼說及說什麼,才能善盡自己告知的義務,如果不知說什麼跟誰說,醫療法及醫師法規定的很清楚,應向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、配偶、親屬或關係人告知其病情、治療方針、處置、用藥、預後情形及可能之不良反應,白紙黑字寫的很清楚,但先不要說問醫師有沒做到,因為說不定很多醫師連聽都沒聽過這條規定,另外最重要的是,只要是發生醫療糾紛與訴訟,病人第一個拿出來挑醫師瑕疵與毛病的就是這條,因為醫師沒有善盡告知的義務。

當你善盡告知的義務後,接下來的就是將擬定治療計畫(一個或多個)讓病人自己選擇,請注意,法律規定告知的最終目的,雖然法未明文,但當然是為了獲得病人同意,要不然總不會只規定要你需告知,但可以不用管病人同不同意,而這同意的行使,依法最大的差異,只是需不需要書面化(同意書)罷了。

當進行到這步驟,這時候就會出現「醫師你幫我決定就好」的聲音,有時更會聽到「醫師這是你的專業,我不懂,所以都由你決定就好。」,此時千萬要hold住,不要被病人的「肯定」遮掩了你的理智,因為如果你已善盡你的告知義務,聽到這類話的時候,你要做的不是直接幫他決定,也不是丟一句「我不想幫你負責,你自己決定」,因為畢竟有專業的是我們,所以當下要做的是不回應他的話,而是你講你的,這時老鄧的建議是這樣的,

1.治療選項大於一個
「阿桑,基本上依照你的病情,我有給你這些建議及治療計畫,你可以考慮看看哪項比較符合你的需求,甚至你可以到其他院所徵詢其他醫師的看法,不用急著今天做決定,也可以回去後跟家人討論看看,如果最後你決定在本院治療也選擇好選項了,再麻煩你打電話來約診。

2.治療選項只有一個
「阿桑,依照你的病情,這是我給你的建議及治療計畫,你可以不必急著做決定,回去考慮看看,甚至你可以到其他院所徵詢其他醫師的看法後,再選擇你可以接受的方式治療,如果最後你決定選擇接受我的治療計畫,再麻煩你打電話來約診。

但請注意,不管1或2都是必須註記在病歷上,因為萬一將來有醫療糾紛,法官會問你有沒告知及為何選擇這治療方式,此時你才有資料可以回答,有告知且有讓病人自己選,而且是有足夠時間選,最後還是他自己自願打來約診的。

這是最壞的時代,也是最好的時代


這是最好的時代,也是最壞的時代;這是智慧的時代,也是愚蠢的時代;這是信仰的時代,也是疑慮的時代。

這是狄更斯在雙城記說過的話,但用在現今醫療環境顛倒過來用也剛好,「這是最壞的時代,也是最好的時代」,因為醫療環境的險惡,也許磨滅了許多人當初投入醫生這個志業的初心,但卻因為險惡,反而讓醫師願意去了解法律對於執業到底有多大的影響,因為有時不是法律的錯,也不是病人的錯,真的是自己的醫療行為早就違法而不自知,因此藉此環從新釐清自己在法律的地位與適用,說不定會是另一個醫療環境開始的契機。